用户登录

立即注册>>

请输入"+=?"的运算结果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 字形检索
  • 古音检索

书证检索

书  名 专用名词
内  容
首页 > 出版说明

第三版前言

《辭源》: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梁

  《辭源》 的性質、意義,要從傳統文化説起。《辭源》 溝通古今,是今人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梁。中國傳統文化主要以古漢語(文言文)、漢字爲載體,曾經有人指出:“八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史中,學者們還未找到第二種文字能與我們傳統語文比。它替我們保留了十九世紀以前,人類文明最豐富的紀錄。它保留的總量超過人類文明史上,所有其他文字所保留的總和。人類知識史上很多學科的‘第一部書’,都是用文言文、方塊字寫的。”(唐德剛《胡適雜憶》 146頁)我們現代人無疑要繼承這豐富的文化遺産,並在此基礎上創建新時代的新文化,但如何理解方塊字的形、音、義,如何理解文言文,也就是如何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各種制度,從而和古人對話,必須要有《辭源》 這樣的工具書。《辭源》 是一部兼收古漢語普通詞語和百科詞語的大型綜合性詞典。

  《辭源》 之本在字。太初有字,道在其中,理在其中,文獻語詞在其中,百科名物在其中,五千年文化基因、文明傳統在其中,某些外來文化元素亦在其中。只有明白字的文化功用,文化淵源,才可明白《辭源》 價值之所在。《辭源》 以字爲本,以詞條爲骨幹。字和詞條經過《辭源》 解讀闡釋,傳承偉大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希望。《辭源》 奠基者陸爾奎先生,早在百年前就深知此義,曾剴切地指出:“國無辭書,無文化之可言也。”此話實爲當年國人共同心聲,説出了人們對《辭源》 編纂、問世的殷切期盼。

  《辭源》 在中國現代語文辭書發展史上屬於開山之作,爲現代辭書編纂創立了科學範式。《辭源》 的創造性貢獻是在總結古代字書經驗的基礎之上,同時參照國外的辭書特點,建立了一箇語詞和字頭之間的網絡結構。字頭是綱,語詞是目,綱舉才能目張。字頭與語詞首字不只是有形體上的一致性,字頭音義系統不論或近或遠或直接或間接總像脈絡一樣貫聯着各箇語詞。所以,字頭的形體、釋義及古今音變的仔細辨别,往往還涉及所統屬的各箇語詞音義的來龍去脈。梳理網絡結構,理清各種音義關係,這是極爲重要的基礎工程。多年來,古漢語辭書編纂中的根本性弊端,就在於輕視“綱”的複雜性、重要性,忽視“綱”與“目”的網絡關係。“綱”、“目”理念是構建《辭源》 殿堂的總藍圖。當然,構建一箇溯源竟流、尋端及尾、真正符合形音義歷史真實面貌的網絡體,由於主客觀方面的種種原因,特别是人們的釋古能力(包括形音義、文獻、文化等專業知識)往往有各種不同的局限,故雖然經過兩次大的修訂,缺點錯誤仍然難以避免。二版總纂吳澤炎先生説:“《辭源》 是一輩人接一輩人的事業。”這是很明智的觀念,表述了一箇親歷者的擔當精神以及遺憾與希冀。我們要對後來者説的,還是吳先生這句話。我們希望下一輩人做得更好,務必精嚴,慎之又慎!

  此次修訂工作始於2007年,這年2月商務印書館成立了《辭源》 修訂組。修訂的總目標是:正本清源,修舊增新。方式是:以修訂組爲職能機構,從2011年開始,聘請館外專業人士承擔全部修訂任務,直至定稾。編輯部協調其間,内外合作,統一行動。

  近三十年來,中國辭書的生存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門類的大中小型辭書紛然雜呈,對《辭源》 的地位形成了挑戰和競爭之勢;而且,社會的急劇轉型,價值觀念的變化,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不斷産生,《辭源》 如不及時修訂,就難以適應社會需要,繼續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

  從《辭源》 自身而言,有諸多問題、缺失,亟待改進。如字頭要適當增加,語詞條目要限量增加,百科條目要大幅度增補,插圖也要重點增補。需新增的内容還有音項、義項、書證等。修舊也很艱巨。如釋義是否準確,如何保持價值中立;音項、義項的或分或合;書證的全部核實;異文、標點的斟酌;書名、篇名、卷次、作者的查對;人物生卒年涉及新舊紀年的換算;古地名與今地名的對應;書名線、地名線、人名線的落實;“參見”條目的照應、溝通;凡此種種,都有可修可補之處。辭書無小事,標點之微,一線之細,都關乎信息、知識的準確性問題。修舊的最大難點還不在此,而是所謂“《辭源》 無源”的問題。此説雖言過其實,但“源”的問題的確非常複雜,故此次修訂的重點在正本清源。當然,什麽是“源”,這是值得探討研究的一箇問題。源者,原也。追溯始出爲“源”,梳理流變,保持原貌都是“源”,我們是在相對意義上來理解“源”這一槪念的。“源”有字源、語源,二者有聯繫,又不可混淆。這種區分只是爲了便於操作,有很強的實用性,不必從理論層面計較。字源又可分爲形源、音源、義源;語源又可分爲典源、證源(所謂始見例)。此“五源”實非同一層面。所謂“典源”、“證源”只是文獻、語料問題,屬於書證層面,實爲文化源,稱之爲“語源”,有些勉強。但人們批評“《辭源》 無源”時,是把“典源”、“證源”當作“語源”了,我們也就借用了這一説法。“字源”才是真正的語言文字問題,基本上屬於字頭層面。

  清代學人段玉裁《王懷祖廣雅注序》 云:“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學者之考古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這段文字講了兩箇原理:一是語言文字的系統性,二是語言文字的歷史性。《辭源》 對字形的確定、選用,今音與古音的對應關係,今義釋古義,都應遵循這兩箇原理,才有理據可依;而不能有任何主觀隨意性,以致無據可言,源流不清,根本談不上什麽學術性、實用性,從而失去辭書的權威地位。

  一、形源問題。有造字之源、用字之源,《辭源》 講究用字之源,原則上不涉及造字之源。

  《辭源》 以傳世古典文獻(下限至鴉片戰爭)所用字作爲闡釋對象,上不引用甲骨、金文,下不用近現代的新造字和𥳑化字,但古代文獻中的用字情況也異常複雜,所以用字的形源問題就特别重要,理應系統清理,且要有相應的操作規程。

  我們與有關技術部門合作,以《辭源》 爲封閉系統建立了字庫,制定了部件主形擇定表,確立了異體字的主從關係,規定了《辭源》 第三版部首及字頭用字整理原則。基本精神以“源”爲首選標準。這是楷體層面的“源”,符合傳統就是“源”,通用就是“源”。以“源”爲選擇標準,有利於縱向溝通(卽古今溝通)和橫向溝通(卽陸臺溝通)。

  形源還有一箇内容,卽書證用字要忠實於原文。如原文作“歐陽脩”,不能改爲“歐陽修”。

  辭書中常見的“同”、“通”,二者性質不同,但都與形源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同”用於溝通異體字之“源”,“通”用於明假借之“源”。本有其字的假借,用“通”揭示其本形,證明此形與所“通”之字,只是音同而形、義均不同,同音(或音近)不同“源”。

  二、音源問題。二版的注音由於有了漢語拼音字母,比第一版大有進步,但以歷史性、系統性的原則來要求,有待改善的地方頗多。作爲《辭源》 ,不注上古韻部,乃系統上的缺失。至於今音與反切的對應關係,總體而言是正確的,可往往一箇今音與多箇反切相對應,今音與反切的匹配很不嚴格,散漫無紀,殊乏裁斷。另外,對反切上字聲類的標注,内部也不統一。

  此次修訂伊始,卽規定了《辭源》 第三版審音注意事項二十條。總的原則是:音義契合,古今貫通。同時,設立審音組,專司其職。

  三、義源問題。每一箇字都有自己的意義系統,本義就是“源”。不能離開書證説義源,也不必涉及造字理據和事物得名之由之類的問題。

  四、典源問題。力求搜尋記載該典發生時的原著,儘量不用後起的類書代替第一手資料。

  五、證源問題。書證力求用“始見”例,可以借助計算機來搜尋。這中間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始見”必須要可信,宜排除僞書的干擾;一般不應舍經典名句而用時代雖早卻很冷僻的作品中的例子來作證。二是書證提前,宜以大的歷史時期爲斷限。從南宋提前到北宋,意義就不大,而從隋唐提前到秦漢,意義就不一樣了,這是由中古提前到上古,字頭的音韻地位也變了。因爲有計算機的方便,書證提前,頗見成效。

  百科條目,以增爲主,以修爲輔。根據知識系統性原則以及閲讀古書的需要,選定新增詞目6500餘條,涉及人名、地名、職官、文獻、宗教、器物、動物、植物等内容。百科條目的加強,是三版《辭源》 的一箇重要特色。

  此次修訂是有限修訂,不是全面修訂。新舊之間在體例上和釋詞方式、用語等方面可能會産生某些差異,這是很難避免的。如舊版有不少隱性書證條目,將釋義與書證合而爲一,本應重新改寫,但原則上未加修改,因爲修訂時間有限。

  經過修訂的第三版《辭源》 ,全書由214箇部首統攝14210箇字頭,衆字頭又統攝92646箇詞條,構成1200萬字、4767頁的長卷巨幅,按形體筆畫,次第展開,且有近1000幅插圖輝映其中。一字一天地,方寸之内,信息密集,發皇故典,益人神智,博古通今,釋疑解難,是學習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書和參攷書。由於我們自身水平有限,缺點錯誤肯定不少,敬請海内外方家批評指正。

  值此《辭源》 誕生百年之際,三版問世之時,我們對第一、二版所有撰稾者以及編輯人員深表敬意,緬想《辭源》 奠基者陸爾奎(1862—1935)、二版總纂吳澤炎(1913—1995)、黃秋耘(1918—2001)、劉葉秋(1917—1988)等先生,他們功成不居,身後寂寞,而他們嘔心瀝血的奉獻精神,將永遠垂範後人,同時,也向所有關愛《辭源》 、曾對《辭源》 提出各種批評修正意見的讀者致敬。

  此次修訂工作,得到許多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文化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忱。

  何九盈 王寧 董琨

  二○一五年五月




重排版出版説明

  《辭源》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部大型語文性工具書,也是商務印書館的標誌性品牌辭書。早在1908年《辭源》就開始編纂,1915年正式出版,1931年《辭源》續編出版,1939年又出版了《辭源》正續編合訂本。從1915年到1949年,《辭源》共銷售了400多萬册,成爲當時全國小學教師以上知識分子的案頭必備之書。新中國成立後,《辭源》於1958年開始了修訂工作,根據與《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原則,確定將《辭源》修訂爲閲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參攷書,用來解決閲讀古籍時關於語詞典故和有關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知識性疑難問題。《辭源》修訂本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於1979年至1983年分四册出齊,以後又陸續出了兩卷豪華本和單卷縮印本,至今這三種版本共發行了330萬册。《辭源》修訂本的問世,受到了社會各界讀者的歡迎,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爲了滿足《辭源》廣大讀者的要求,商務印書館決定在《辭源》修訂本的基礎上,將原來的鉛排改爲激光照排,以重排版的形式出版。同時組織編校力量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根據學界專家學者和讀者來信提出的意見以及我們在工作中陸續發現的問題作了一定的修改,包括字形、注音、釋義、引文、出處、標點以及體例格式等技術性方面的問題;二、核查參見條目,對不當之處作了補正,並删去了箇别參見落空的條目;三、原鉛排版是新舊字形混用,爲便於讀者特别是年輕讀者使用,這次原則上統一使用新字形,因重排時仍保持原來的編排順序不變,少量辭條如使用新字形則於排序的筆畫不符,不便查檢,故酌情保留了舊字形,有關問題讀者可參看附錄中的《新舊字形對照表》;四、運用計算機技術,重新編制了《四角號碼索引》《單字漢語拼音索引》和《難檢字表》。

  由於《辭源》規模巨大,内容涉及古代漢語文字和歷史文化的各箇方面,所以《辭源》重排版的出版,難免還存有不妥之處,歡迎讀者和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從1979年出版《辭源》修訂本第一分册,至今已有三十一年了,需要對《辭源》再作進一步的修訂。在中國出版集團的支持下,商務印書館已啓動了《辭源》再修訂的項目工程,我們將繼承商務老一輩編纂和修訂《辭源》的嚴謹務實、精益求精的精神,作出不懈的努力,以不負廣大讀者的厚望。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2010年3月




第 二 版

出版説明

  《辭源》的編纂開始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種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辭源》續編,1939年出版《辭源》合訂本。1949年出版《辭源》𥳑編。《辭源》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爲基礎,吸收了現代詞書的特點;以語詞爲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爲主,強調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這是我國現代第一部較大規模的語文詞書。

  新中國成立後,讀者迫切需要一部思想性、科學性統一的,内容充實的古漢語詞典,用來解決閲讀古籍時關於語詞典故和有關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識性疑難問題。爲此,1958年開始修訂工作,根據與《辭海》《現代漢語詞典》分工的原則,將《辭源》修訂爲閲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參攷書。修訂稾第一册於1964年出版。

  1976年,由國家統一規劃,廣東、廣西、河南、湖南四省(區)協作擔任《辭源》的修訂工作。四省(區)分别成立專門機構,以修訂稾第一册和未出版的其他各分册初稾或資料爲基礎,和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共同編輯、審定。

  這次修訂,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爲指導方鍼;根據本書的性質、任務,删去舊《辭源》中的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的詞語;收詞一般止於鴉片戰爭(公元1840年);增補一些比較常見的詞目,並删去少數不成詞或過於冷僻的詞目。單字下注漢語拼音和注音字母,並加注《廣韻》的反切,標出聲紐。《廣韻》不收的字,採用《集韻》或其他韻書、字書的反切。釋義力求𥳑明確切,並注意語詞的來源和語詞在使用過程中的發展演變。對書證文字都作了覆核,並標明作者、篇目和卷次。爲了給專業研究工作者提供參攷資料,在有關詞目之末略舉參閲書目。

  本書分四册陸續出版。在整箇修訂過程中,四省(區)黨政領導和有關方面給了我們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我們水平不高,累積的資料不多,缺點錯誤一定不少。希望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教,以便再作必要的訂正。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1979年9月




第 一 版

《辭源》説略

  辭書之與字書 積點畫以成形體。有音有義者謂之字。用以標識事物。可名可言者謂之辭。古謂一字曰一言。辭書與字書。體用雖異。非二物也。此書與新字典同時編纂。其旨一以應用爲主。故未有此書。則姑目新字典爲字書。旣有此書。則以新字典併入而目爲辭書。凡讀書而有疑問。其所指者字也。其所問者皆辭也。如一之爲一。旣識其字矣。而其義則因辭而變。一名一物之一。不可通於一朝一夕之一。一德一心之一。不可通於一手一足之一。非臚舉而盡列之。無以見其義。亦無以盡其用。故有字書不可無辭書。有單辭不可無複辭。此書仍以新字典之單字提綱。下列複辭。雖與新字典同一意嚮。而於應用上或爲較備。至與字書之性質。則迥乎不侔也。

  辭書之與類書 凡繙檢參考之書。率皆分類。以字爲類者。如駢字類編。如佩文韻府。皆與辭書相似者也。然決不能謂之辭書。類編取便對偶。韻府取便押韻。供作者之用。非以供讀者之用。故所重在出處。不重在詮釋。且以辭章爲範圍。選辭必求雅馴。知古而不知今。尤非類書任其責矣。辭書以補助知識爲職志。凡成一名辭。爲知識所應有。文字所能達者。皆辭書所當載也。舉其出處。釋其意義。辨其異同。訂其訛謬。凡爲檢查者所欲知。皆辭書所當詳也。供一般社會之用。非徒爲文人學士之用。故其性質適與類書相反。吾國舊籍。如方言釋名小學訓詁之書。如白虎通古今注雜家考訂之書。皆辭書也。然以供記誦而不便檢查。欲爲適用之辭書。固不得不分别部居。此書以字爲類。而字隸於部。部分仍依字彙字典之舊。從社會之所習。亦辭書之通例也。

  普通辭書之與專門辭書 辭書種類綦繁。而大别爲普通專門兩類。吾國編纂辭書。普通必急於專門。且分爲數種。亦不如合爲一種。社會所需之常識。紛錯繁賾。非可以學術門類。爲之區分。如閲一報紙。俄而國家政聞。俄而里巷瑣語。俄而爲矜嚴之論。俄而爲戲謔之辭。文之體裁不同。而遣辭斯異。且人所與爲周旋交際者。必不止一種社會。故此爲恆言。彼爲術語。此則盡人可解。彼則畢世罕聞。所業不同。言辭又異。因一辭不得其解。而求之專門辭書。雖羅書數十種。有未足備其應用者。此書編輯之時。皆分類選辭。至脱稾以後。始分字排比。就學術一方面而論。謂之百科辭書。亦無不可。惟其程度。皆以普通爲限。楓窗小牘譏册府元龜。謂開卷皆目所常見。無罕覯異聞。此則普通辭書所不免。可引爲此書解嘲者也。

  辭書之注釋 普通辭書。注釋必以𥳑明爲主。然辭有引伸假借。有沿革變遷。舉甲不能遺乙。有委不能無源。往往一辭而有數義。一義而有數説。且法律名辭。科學名辭。各家著書。率自標定義。因範圍之廣狹。遂生術語之異同。欲調停衆説。卽難免辭費。至形容實物。並及其性質功用。敘述故事。並及其因革源流。竊謂辭書旣以解釋疑義。必使閲者疑義盡釋。方爲盡職。人之懷疑而來者。原因不同。若所疑在此。所釋在彼。則負閲者之意。無異有問不答。或答非所問。故與其失之漏略。無寧病其繁宂。至羌無故實。望文生義之辭。非有疑問。卽無待詮釋。如此者槪從芟薙。不以充篇幅。其音讀則悉從音韻闡微。改用合聲。以其取音較易。而又爲最近之韻書。不至如天讀爲汀。明讀爲茫。古音今音之相枘鑿也。

  辭書之圖表 圖表以助詮釋。辭書中自不能少。然吾國名物。大率於公名之上。綴以專名。圖其專名。則不可枚舉。圖其公名。則同名而異物。博古諸圖。一名數十器。方圓弇侈。器各異形。觚之不觚。遂不知所謂觚者何若。禮圖因經師之説。由想像而成。人異其説。譜異其圖。糾紛牴牾。更可勿論。至蟲魚草木。若本草圖爾雅圖等。往往取驗實物而不類。以此書與彼書相校。或原圖與原書相校。又均之不類。畫工粗略。傳刻湮訛。率爾摹繪。反滋疑義。慎擇約取。其可助辭書之詮釋者。蓋百不逮一也。他國辭書。莫不有圖。且分體合體。平面剖面。圖因説立。圖愈詳。説愈明顯。吾國有驟難仿傚者。百工技藝所執之器。不能稱以雅言。記以文字。雖摹繪爲圖。何裨學術。若正名辨物。則又别爲一事。非辭書所能任其責矣。外國圖譜。所可規仿者。惟理化博物科學器具。其名見於譯籍。其理詳於教科。圖與説相濟以成美。則爲辭書所能載。若工業美術。於彼雖極精詳。於我寧從闕略。蓋其事根於一國之文化學術。雖欲矯飾爲工。固有所不能耳。故此書所載。僅六百餘圖。關於禮器者。皆經學家所論定。或摹吉金古器以證明之。誇多鬭靡。固非繪圖之本意也。至表之爲用。約繁者而使𥳑。綜散者而使聚。橫直相參。易資比較。尤便檢查。此書凡遇有綱有目。數列多項者。皆爲列表。其尤繁者。則載於附錄。固辭書所同然。亦詮釋之一助也。

  編纂此書之緣起 癸卯甲辰之際。海上譯籍初行。社會口語驟變。報紙鼓吹文明。法學哲理名辭。稠疊盈幅。然行之内地。則積極消極。内籀外籀。皆不知爲何語。由是縉紳先生。摒絶勿觀。率以新學相詬病。及游學少年。續續返國。欲知國家之掌故。鄉土之舊聞。則典籍志乘。浩如煙海。徵文考獻。反不如寄居異國。其國之政教禮俗。可以展卷卽得。由是欲毁棄一切。以言革新。又競以舊學爲迂闊。新舊扞格。文化弗進。友人有久居歐美。周知四國者。嘗與言教育事。因縱論及於辭書。謂一國之文化。常與其辭書相比例。吾國博物院圖書館。未能徧設。所以充補知識者。莫急於此。且言人之智力。因蓄疑而不得其解。則必疲鈍萎縮。甚至穿鑿附會。養成似是而非之學術。古以好問爲美德。安得好學之士。有疑必問。又安得宏雅之儒。有問必答。國無辭書。無文化之可言也。其語至爲明切。戊申之春。遂決意編纂此書。其初同志五六人。旋增至數十人。羅書十餘萬卷。歷八年而始竣事。當始事之際。固未知其勞費一至於此也。

  編纂此書之經歷 吾國辭書。方當草創。編者任事。素乏經驗。著手之際。意在速成。最初之豫算。本期以兩年蕆事。及任事稍久。困難漸見。始知欲速不達。進行之程序。編制之方法。皆當改絃更張。蓋一書包舉萬類。非特愧其學識之不足。卽彙集衆長。欲其精神貫澈。亦殆難言之。舉此而遺彼。顧後而忘前。偶一整理。瑕眚迭見。於是分别部類。重加校訂。迨民國初元。全稾略具。然一辭見於此類。又見於彼類。或各爲系統。兩不相蒙。或數義並呈。而同出一母。至此欲别其同異。觀其會通。遂涉考訂蹊徑。往往因一字之疑滯。而旁皇終日。經數人之參酌。而解決無從。甚至馳書萬里。博訪通人。其或得或失。亦難預料。窮搜冥索。所用以自勞者。惟流分派别。忽逢其源。則騞然盡解。理得而心安。始知沿流以溯源。不如由源以竟委。雖吾國古籍。半多散佚。唐宋以來。所發生之名辭。不能盡知其依據。然知識淺短。失之目前。亦所在皆是。同人以此自勵。源之一字。遂日在心目。當此書刊布預告之際。方考訂日有所獲。因遂以名其書。譬之咳名其子。賢不肖不可知。而祝之以義方。則人情之常也。

  此書之所希望 世界演進。凡事之後勝於前者。非獨改良之易而創始之難也。苟爲社會所需。則經衆人之監督。卽得衆人之輔助。任其事者。以寸心之得失。更參以局外之毁譽。朝斯夕斯。所以補苴潤飾者。亦較易爲力。故逸而功倍耳。韋勃斯德辭典。世界所最著名之辭書矣。今以其最初之本。校通行之本。原稾之所存者。已十不二三。蓋無歲不改易增廣。以求適於社會之用。凡編纂辭書者。固爲當然之職務也。惟是耳目所未周。心思所未及。則不得不藉他山之助。今紐約最新出之二十世紀大辭典。有吾國聞人。署名於著作者之列。而攝影其上者。蓋知識之交換。辭書尤足爲之紹介。海内外宏達。苟有以裨益此書。又豈獨此書之幸歟。陸爾奎誌。